
從人類遠祖第一次嘗試將石頭打制成具備某種功能的形狀,到第一個控制火種、第一個制造火種、第一個把泥巴燒成器皿,這幾個在今天看來小兒科的發明,卻跨越了十萬年的時間。在銅、鐵的冶煉技術被發現后,人類又經歷七千多年的銅鐵時代。
我們不知道是哪位先祖發明了這些技術,但他們奠定了人類文明的基礎,成為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
18世紀下半葉,以瓦特為代表的一代人,將古希臘數學家希羅的蒸汽轉球,發展為具有廣泛實用價值的蒸汽機,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從那時到現在,僅僅250年的時間,在生產力高速發展的同時,隨著現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的建立,各項應用技術飛速發展,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深刻地影響了社會制度、文學、藝術、哲學的發展。
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電的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讓人類的體力得到了極大的延伸,而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讓人類的腦力獲得了極大的延伸。在這短短的二百多年時間里,瓦特、拉瓦錫、牛頓、富蘭克林、法拉第、麥克斯韋、愛因斯坦、艾倫·圖靈、馮·諾依曼等等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名字不斷出現,照亮了人類科學的殿堂。他們以及像喬布斯、馬斯克這類從0到1的發明家,他們創造、探索的原動力一定是靠他們與生俱來的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熱情和無所畏懼的冒險精神。
這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科學家和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以及哥白尼這樣的人類良心,構建了文明大廈的基礎和框架,但讓我們擁有今天如此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的,還有無數企業和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業者。
在科學發展的宏大敘事背景下,企業作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元,承擔了微觀應用技術創新的主要功能。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當然是企業創新的動力之一,但遠不是最主要的動力。
創新,意味著主動地改變,改變自己的昨天和今天。而改變自己,是一件違反人類天性的事情。因循守成是人性中固有的屬性,推動企業克服這種人性弱點的最主要力量,是來自于競爭產生的生存壓力:或者創新,或者被淘汰。
競爭一方面來自于現有同行。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來自新的創業者。從社會宏觀層面上來看,完成一次產業升級,原有的企業通過創新升級的,只占很小的比重。更多的是新業態的公司成長起來,將老業態的企業淘汰了。在更新迭代越快的行業中,這種淘汰的頻率也越高,企業的平均壽命就越短,原因就在這里。在自然界中也是這樣,看似欣欣向榮的森林,其實里面的植物在不斷更新。當一片森林完成更新后,因不斷長出新枝煥發新生而存活下來的老樹是極有限的,絕大部分都是新長出來的,或者是同種的,或者是不同種屬的。
通過不斷創新以實現自我革命,讓企業具有長久的生命力,相信這是每個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的目標。而如何克服內部的惰性這一人性的弱點,也是每個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每時每刻都在面臨的挑戰。企業是由一群人構成的,要讓這個群體里的絕大多數人保持持久的創新熱情,最有效的辦法是將競爭的壓力傳導到每個人。
面對壓力時,將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以獲得競爭優勢,主觀上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客觀上推動了行業和社會的進步。這是每個個人、企業、社會應有的符合道德原則的生存之道。
然而,厭惡壓力是人的本能。在這種本能的驅使下,許多人走在了追求壟斷的路上。而追求壟斷的主要方式有三種。
二是通過打壓對手,讓別人變得更差來獲得競爭優勢。這種方式如果還維持在商業層面,就是不正當競爭;如果是暴力層面就是黑社會;如果在國家層面就會發生戰爭這種極端情況。這顯然是人性的惡被放任的結果。
這種企業在早中期是一個充滿創新激情的企業,通過不斷提升自己而獲得競爭優勢,直到獲得壟斷地位。而獲得壟斷地位之后,一方面內部會心生懈怠,另一方面,與外部的同行就構成了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直到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或者新的業態出現,這些曾經的優秀企業頃刻間崩塌。1975年就發明了數碼相機的柯達、研發實力雄厚的諾基亞都倒在了自己最熟悉的賽道上,令人唏噓不已。正在進行中的絕大多數燃油車廠,將被電動車的浪潮拍死在沙灘上,也將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追求壟斷,是潛意識里對權力的渴望,因為權力的本質是壟斷。壟斷也產生權力,權力必然帶來腐敗和懈怠,腐敗和懈怠最終會反噬自己。企業如此,古今中外的朝代更替也莫過于此。
對企業來說,競爭的局面一旦消失,即使整天把居安思危掛在嘴邊、貼在墻上,遠不如就生活在“危”之間。此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是也。
因此,競爭對手實際上是企業保持發展動力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要從內心深處將競爭對手視為競爭伙伴,在競爭中互為壓力,共同成長。直面競爭和尊重對手,考驗的是自信、修養和胸懷。在取得行業領先地位后,主動放棄獲得壟斷地位的機會,則需要深謀遠慮的戰略定力、格局和智慧。
從1994年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當一種產品在細分市場上市場占有率達到50%后,我們的工作重點就不再是提高市占率,而是轉到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上來。道理就在于此。
企業如此,大到國家也是這樣。中美之間的競爭總歸是一個長期的客觀現實,只要不以打壓對手為手段,就不會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君子當和而不同,爭而不破。
創新其實是把雙刃劍,企業的創新并不總帶來好處,風險也是實實在在的。在創新之前,我們還要多進行反向思維,興利減弊,堅定創新而不被其所害,企業方能持久彌新。
鄒榛夫
2023年4月18日
發表于集泰股份2022年度報告